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大家关注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[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]从“汉阳造”到“新武汉造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DK123456
    2016-12-01 16:15:43    来源:中国经济网   转载

    [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]从“汉阳造”到“新武汉造”

    中国新闻来源:中国经济网 2016年12月01日 15:53

      经济日报原标题:从“汉阳造”到“新武汉造”

      ——专访湖北省武汉市市长万勇

     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,当年的“汉阳造”影响深远。近年来,武汉围绕“中国制造2025”主攻方向,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,“新武汉造”加速崛起。武汉有哪些做法,新举措新在哪?记者就此对武汉市市长万勇进行了专访。

      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记者:近几年,武汉制造业发生了哪些变化?

      万勇:目前,武汉制造业正在实现“三个新突破”:一是发展规模实现新突破。工业总量跨越万亿台阶,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.24万亿元,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04亿元,排名第四位,工业投资规模2769亿元,排名第二位。产业实力显著提升,千亿元产业由2010年的一个汽车及零部件增至信息技术制造、装备制造、食品烟草、能源环保等5个。二是结构优化取得新突破。我们坚持以新换旧、以新补短,一方面,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另一方面,推动汽车、装备制造、家电轻工等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,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。2015年,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01亿元,增长了14.1%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.2%。今年以来,在钢铁、石化、烟草等传统行业下滑的情况下,汽车、信息技术制造、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%左右,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。三是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。我们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在关键共性技术、战略高技术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。近两年来,武汉市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51项、省级奖励495项;2015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6003件,同比增长55%,涌现出了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和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设备、万瓦光纤激光器、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、全球首台常温常压储氢氢能汽车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。

      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记者:这些变化是如何实现的?

      万勇:我们主要做了5个方面的工作,即“五个注重、五个强化”。第一,注重顶层设计,强化政策支撑。在谋划“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”时,我们集中高端智慧,先后组织两场院士专家咨询会,邀请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来把脉把关,制定出台《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》。围绕纲要落地,我们还配套编制实施《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》《武汉市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》等系列政策,促进政策能量精准释放,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引导激励作用。第二,注重创新引领,强化动力支撑。我们以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为牵引,抓住产业创新这个“牛鼻子”,推动武汉制造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。第三,注重夯实基础,强化平台支撑。顺应超大城市产业布局规律,结合武汉实际,着力打造两大新平台。一是建设工业倍增发展区,打造新的项目承载平台。二是实施“创谷”计划,打造新的创新创业平台。按照产业高端前沿、创新生态良好、创业服务完善、生活便捷宜居等4个重点,打造创新创业者工作、生活、娱乐的“活力社区”,我们简称为“创谷”。每一个创谷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,目前已有7个创谷的建设全面展开,先期运营的2个创谷,已聚集创新型创业企业、团队44个。计划用3年时间,联合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建设10个以上的创谷,培育更多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,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技术、新模式,培育新业态、催生新产业。第四,注重以人为本,强化人才支撑。近年来,我们引进了国家“千人计划”人才326名,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4000多个,由海外人才创办企业超过3000家。为吸引更多英才来汉创新创业,去年底推出了城市合伙人计划,着力引进3个方面的人才:全球产业的领军人才、知名创业投资人和青年创新创业人才。计划一推出,在国内外引起积极反响,已认定2批共119名城市合伙人。第五,注重优化服务,强化环境支撑。我们先后出台支持企业发展“1+5”政策、工业保增长“16条”等政策措施。去年开始,我们在东湖高新区、武汉开发区试点推进行政审批3.0改革,今年在全市所有区全面推行,成立综合行政审批机构,实行审批职责、审批事项、审批环节“三个全集中”,实现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。如果把过去的多点、多部门行政审批叫做1.0的话,单点、多部门的审批叫做2.0,现在推行的就是单点、单部门审批3.0版。今年,我们还建立了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“三个绿色通道”制度,其中有2个绿色通道,直接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,即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审批绿色通道、重点企业运行调度绿色通道。

      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记者:武汉下一步有何打算?

      万勇:我们将深入实施《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》,紧紧依靠市场主体,以建立新兴产业培育模式、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模式、制造业产业创新体系“两模式一体系”为重点,创建“中国制造2025”试点示范城市,推动生产型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转型,努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,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。(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忠阳 郑明桥)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